颇具特色的苏州水城文化研究专著(载于《苏州日报》20171027 B03悦读版)
来源:系统管理员
时间:2017-10-30
浏览数:
颇具特色的苏州水城文化研究专著
□阮仪三
《苏州水城》这个书名好,一语中的,点出苏州古城的鲜明特色。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写诗提到,苏州城内有“七堰八门六十坊”,在这六十坊巷中,“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这是诗人太守白居易对苏州水城景致的诗意概括。
苏州水城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春秋吴国阖闾时代。据史籍记载,阖闾命伍子胥建造王城,子胥受命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赵晔《吴越春秋》)当时城建有八座水门,可知城内水道众多。战国时期,楚春申君黄歇封于吴,他对城内外河道进行拓展疏浚,城内河渠形成四纵五横,至唐代仍存。(唐张守节《史记-春申君列传》注解)宋、明以降,历代对城内水道多有修拓发展,且有明确文字和地图记载。从明隆庆、万历年间官方丈核资料推算,彼时城内水道总长约在87-92公里之间。
由于苏州城内水道纵横,城市道路布局就采用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双棋盘格网形式。刻制于1229年的宋《平江图》可以明显地看到苏州水城的格局特征。图中显示,道路系统与水系有序地相结合,构成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特色。有的一街傍一河,有的两街夹一河,有的前街后河,有的前河后街,形态丰富的河街布局使苏州这座水城与其它城市有了区别,体现出它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而2500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又赋予苏州古城深厚的内涵,在河街交错、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环境中,粉墙黛瓦的民居,幽深清静的巷弄,精致典雅的园林,以及依附其间的绚丽多彩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千百年来为世人所称道、所迷恋、所向往。
我生在苏州,青少年时代是在苏州古城里度过的。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以后,曾跟随陈从周教授测绘过苏州的古典园林和古民居。毕业设计课题选的就是“苏州市中心规划”,指导老师是金经昌教授和冯纪忠教授。金、冯两位曾在欧洲留学过多年,学问渊博,睿智敏锐,他们都预见到现代城市的变迁,而抱着许多忧虑。老师们常对我说:“苏州这么美丽的城市,你这个苏州人要好好地看住她。”的确,苏州是一座值得我用一生去珍爱的城市。她的每一条路,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苏州古城保护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做得也比较扎实,走在全国古城保护工作的前列。我在同济大学的教学中常常把苏州课题列为学生们的课程或毕业设计,带着学生来苏州考察调研,探索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的途径。作为苏州市政府聘请的专家,我也应邀参与研究和制订苏州古城的有关保护规划方案,比如,苏州古城54个街坊的划分和详规、干将路拓宽重建工程、平江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等。通过大家三十年来的努力和谨慎工作,现在到苏州古城内走一走,你可以发现这里没有标新立异的高楼大厦,没有歌功颂德的政绩工程。建筑是亲切的,尺度是宜人的,色彩是淡雅的。行走在苏州街巷中,左边河水涟漪,右边人家店铺,绿树婆娑,石桥相连,一口古井,几丛翠竹,留着了一块闲地,滋生出一份乡情。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苏州古城及其保护更新的研究成果相当繁富,苏州市职业大学作为一所高职类专科院校,十分重视地域文化研究,出版过一系列关于苏州文化的研究专著,诸如《吴文化概说》《苏州文化读本》《苏州城墙》等。现该校吴文化研究院继编辑出版《苏州城墙》后,又由院长徐静主持编写了《苏州水城》。《苏州水城》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站在新的高度对苏州古城及与水的关系进行梳理,将苏州水城的前世今生较为全面地展示出来,书中人文与科技紧密结合,涉及历史、地理、经济、水利、建筑、文学、文献等,涵盖苏州水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诸多方面,意在全方位展示苏州这一东方水城的魅力与特色,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苏州水城文化研究的专著。
希望此书的出版发行,有益于保护和传承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益于人们热爱苏州、建设苏州水城的美好情感。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教授,本文系《苏州水城》序。)(载于《苏州日报》20171027 B03悦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