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春意盎然。管理学院组织学生前往苏州烈士陵园,通过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追寻红色的记忆,传承永恒的精神。
苏州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静谧地坐落于虎丘区横山脚下。春日的阳光温暖了青石板路,引领着年轻一代深入历史的长河。陵园内安息着262位来自不同革命时期的英烈,他们之中有工运的先锋,有在抗日烽火中英勇献身的战士,还有为社会主义建设默默奉献的楷模。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烈士陵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传承的重要场所。
学生们整齐地排列在27米高的烈士纪念碑前。花岗岩碑身巍峨耸立,“为人民事业而牺牲是最光荣的”十四个鎏金大字在午后的阳光下闪耀着金光。伴随着国歌的庄严旋律,年轻的身影齐整地鞠躬,以最朴素的方式向英灵表达敬意。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前,学生们驻足凝视:“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波澜壮阔定格在1949年的春寒料峭,“沙家浜烽火”中芦苇荡的晨雾似乎还带着战士的体温,而“铁岭关大捷”的号角声,似乎穿越了石纹,与二十一世纪的春风共鸣。
移步至可容纳千人的悼念广场,全体人员肃穆站立。在短暂的一分钟静默中,唯有春风拂过松柏的沙沙声,似乎在诉说着那些未曾远去的壮烈故事。在烈士安息区,三坛五区的青石墓冢静静排列,学生们轻轻擦拭碑尘,将素菊安放在先辈长眠之地。当指尖触碰到骨灰堂外墙上镌刻的姓名,年轻的心跳与历史的脉搏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在这场追忆之旅中,科技为传统祭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墓碑前设置的二维码仿佛是穿越时空的通道,扫描后即可聆听英烈的生平事迹;而扶手旁的盲文导览系统,使得视障人士也能通过触摸感受英雄的辉煌事迹。环保型的电子蜡烛取代了传统的明火,既保护了自然环境的绿色之美,又传承了永恒的精神之光。
我们应当珍视那些以热血铸就的春天,让红色的基因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归途中,细雨再次降临,它滋润着横山的每一寸土地,如同英烈的精神,永远滋养着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